乌兰巴托

美国陪读不悔走过绚烂艰辛路

发布时间:2021/2/10 11:37:31   点击数:
程少为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bdfyw/201215/8498647.html

导读:“每次与她打电话,都感觉她能干且非常忙,因此大多数时间都是三言两语就挂断,直到最近读到讲述她海外陪读轨迹的故事后,才知道她绝对是认识的人中最忙和值得佩服的一个。为什么?因为她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她最喜欢的那个人,”故事主人翁的前同事同学及好友Betty如是说。回顾艰辛的陪读经历,从不肯轻易低头的“骄傲的小孔雀”May坦陈:“到了美国后,最深刻的感悟就是有时候不得不低下头来,学会谦卑。”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笃信“我只要负责做一个好人就好了,其他的上天自有安排”的May,每到紧要关头,都会有贵人出现,让落寞、不敢生病、面临空前恐惧、委屈,不冒险就是死路一条的她能转危为安。这是一条如何绚烂的艰辛之路,请听作者陈悦娓娓道来。对了,曾经的小留学生陈悦中文棒棒哒,值得点赞。

“在周梅月分享她的故事时,至少有20次提到‘尊严’这个词。她说:“尊严,的确可以说是我个人‘词典’里最有分量的几个关键词之一。我觉得一个人不管出身如何、教育和职业是什么,以及民族、种族、肤色、宗教是什么样的,都必须保持起码的做人的尊严。在我来美之后的11年中,最初经济上的拮据还不至于让我感觉失去尊严,但职业发展上一度的不如意,则让我感觉自己的尊严有所受损,因而不太舒心。”

异国生娃新华社记者的新奇世界

94年1月,任职于新华社记者的周梅月,主要从事对外报道,采访不同领域的中国人,用英文写作涉及科技、妇女、人口、健康、文教等题材的特稿,发表在海外英文报刊杂志上。图说:梅月(左一)在新华社工作期间采访外国专家。

同年,她参加了当时总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AlfredFriendly新闻基金会AFPFFellows选拔。在全世界近名年轻的优秀新闻记者中脱颖而出,成为9名入选者中唯一一位中国记者。

还没来得及感受入选的喜悦,周梅月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此时真是悲喜交加!和孩子爸爸再三商量后,选择晚一点再要孩子,做了人工流产。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言语间透露着遗憾和难过。没有想到,临近上飞机的前两天,她发现又再次怀孕。这次没有任何准备和缓冲的时间,当年6月11日,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基金会安排周梅月在《费城问讯报》(ThePhiladelphiaInquirer)担任访问记者,接受为期六个月的在职培训。该报是发行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市区的一份每日晨报,由约翰·R·沃克及约翰·诺维尔于年6月创办,平均报纸发行量位曾居美国第十五大,并获得过19个普利策新闻奖。

初到美国,好在同事和老板都很照顾她,这让她克服了很多生活上的不习惯,快速的进入到了工作状态中。在同事的帮助下,医院做了第一次产检。护士脸上挂满了微笑,像是闺蜜怀孕一般:“恭喜你,孩子非常健康!而且预产期是明年的情人节哦!”初为人母的激动很快就散去,只有她自己知道,接下来的这段异国备孕路不会那么轻松。

基金会资助方和报社老板对周梅月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最大的支持。报社破例为她支付了高昂的产检费用。产科医生告诉她:假如在完成六个月培训后于年底飞回中国,届时她已有近八个月的身孕,加上她自身不够强壮的身体素质,不排除在飞行中早产的可能性,所以建议她考虑留在美国生产。医生还特地将这个建议知会报社和基金会。基金会在征得报社同意之后,为她办理了签证延期。在报社同事们的热心指导与支持下,她一直工作到女儿出生的前一周;七个月当中她发表了31篇新闻报道,题材涉及教育、健康、妇女和社区等多个领域。报社和基金会对她的工作态度和成绩表示十分满意。图说:梅月(后排右一)与来自八个国家的其他八位年AFPFFellows于年6月23日参观白宫椭圆办公室并且留影。后排右二和右三为AlfredFriendly新闻基金会工作人员NaomiRubinDeVeaux和JohnSirek。该照片由白宫摄影师拍摄。

当报社得知孩子爸赴美签证被拒签后,为保证周梅月临医院,在她预产期所在的年2月,每一天报社都安排了一位女同事“值班”等候她的来电。2月8号是报社副执行总编LorraineBranham女士(普利策新闻奖评委、数年后担任雪城大学SyracuseUniversity传播学院院长)“值班”的日子。大雪初霁的清晨,医院生孩子,丢下繁忙的工作,开始了长达24小时的陪伴。

报社同事们纷纷来电询问生娃进展。当天下午另两位女同事LilSwanson女士(后担任纽约犹太人周报《前进报》TheForward副总编和《费城城市报》ThePhiladelphiaCityPaper总编辑)和TanyaBarrientos女士(小说家)也到场了。当晚6:24,在三位女强人的陪伴下,女儿出生了。随后妈妈大出血,手术进行了三个多小时,顺利完成后,随即输了两千毫升的血,住进了ICU。医院整整一夜,第二天早上全都感冒了。住院期间,数不清的报社同事前来探望,病房里堆满了礼物和鲜花。四天后在朋友的陪伴下母女顺利出院。图说:年2月8日周梅月与LorraineBranham女士和护士摄于产房。

年3月24日,带着肉嘟嘟的宝贝女儿回到北京。她很快接到西安《当代青年》杂志的约稿,以自己在美国工作生子、后又回国的经历,发表了一篇文章《在美国生孩子》。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读者们都对这段经历表示好奇,纷纷致电杂志社询问。

与此同时,经历了在美国一流新闻媒体的高强度培训、与普利策新闻得主共事七个月之后。回到新华社工作的周梅月,成为第一位在美国权威杂志ScienceMagazine上发表文章的中国记者。图说:梅月(左一)90年代初在北京采访第13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大会,会后随其中一支国际地质考察队到黄土高原随队采访。

回顾这些经历,她说:“一切都没有安排,尽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就可以了。”

单亲妈破釜沉舟陪14岁女儿返美求学

8年,周梅月已转换跑道,先后进入摩托罗拉和IBM等多家外企以及绿色和平等公益组织工作。国内的生活安逸,城市地区也慢慢迈入国际化。女儿曈曈一直是周梅月生活里的开心果和小公主。即使和前夫已分开多年,两人对于女儿的钟爱和栽培之心都丝毫未减。

当时在江苏挂职工作的曈曈父亲,提出让小学刚毕业的女儿,从北京转学到素有教学严谨之称的南京就读初中。再三考虑后,周梅月辞去了在北京的公益组织工作,陪同女儿转学到南京一所重点中学读书。没想到的是,女儿非常不适应“分数至上”的新环境。原本可爱活泼的小女孩,话一天天少了,脸上笑容也渐渐没了。

曈曈从小就非常有主见,很多想法都会试着和爸妈沟通。她把自己转学之后的一些心境和学习状态与父母沟通后,提出希望重新回到北京上学,或者到美国求学。

图说:瞳瞳六岁时与年轻的妈妈。

到美国读书?当时周围的一些朋友都是等孩子读完大学,才会考虑送孩子继续到海外深造一个研究生学位。女儿才刚上初中,加上没有仔细地研究过美国的学校,还有将要面对的文化差异,生活习惯,费用开支……

可能周梅月骨子里就生长着记者那股韧劲儿,面对未知的挑战反而更愿意破釜沉舟。也可能因为夫妻分开,怀有对女儿的一丝歉疚。所以尽可能地提供条件,让她快乐的成长起来。

9年2月22日,像当年初到费城工作,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独自带着女儿踏上了美国求学路,成为了一名“海外陪读妈”。

风华正茂落寞的岁月

我初次遇到周梅月的时候,是母女俩刚搬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第一年。大家都喜欢称呼她“May”,读起来很顺口,也很亲切。May一头黑色的短卷发,脸上永远带着笑容,眼睛笑起来像是弯弯的月牙。无论对谁讲话,声音柔和,态度客气而真诚。感觉和年轻人们相处的时候,完全没有距离感。私底下大家都觉得她像只可爱的”招财猫。”

母女俩住在May的一位热情善良的朋友家,朋友和丈夫有两个孩子,分别是五岁和八岁,就读于附近两所公立学校。在朋友的介绍下,扎着干净的马尾辫,脸庞还有些稚嫩的女儿进入一所公立学校,CooperMiddleSchool,就读八年级。老师和同学都对她很友善,对这个不太会英文,但是来自中国的小女孩充满了好奇。

女儿曈曈当年是在费城出生,是美国国籍。但May却是B1-B2旅游签证,这也让她在之后的求职道路上吃了不少苦头。

May回忆刚和女儿抵达华府的那一天,两则新闻让她记忆深刻。一则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华,另外一则是她当年工作的《费城问讯报》宣布破产。除此之外,陆陆续续有很多家纸媒都宣布破产。那就意味着,她最熟悉的记者工作机会将越来越少。

本以为可以快速找到一份工作,即使不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为了生存也可以接受。参加过一些申职考试,简历和面试笔试都不错。到了雇主询问签证情况的时候,May的B1-B2签证身份都让公司止步。也能理解,雇主如果可以聘请一位无需办理身份的本地雇员,那么入职流程、开支和报税方面都会容易很多。

九个月过去了,女儿慢慢喜欢和适应了新学校,可以用简单的英文与同学和老师开始交流。May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在陪伴女儿上,但正值风华正茂的May难免有些落寞和委屈。图说:梅月(左)90年代在北京采访当时名噪一时的服装设计师刘洋先生。右一是他的经纪人。

晚上等女儿睡去,偶尔会想起在国内工作时意气风发的情景。陪女儿来美前一年,刚受邀于德国伯尔基金会,编写和出版《草根组织媒体工作手册》。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举办后,各大中英文媒体都进行了的报道。这种落差感随着时间推移,越发的强烈。甚至觉得只要找到一份简单的工作就好,每天呆在家快要闷出病了。

贵人伸手微弱曙光初现

为了不过多麻烦朋友,May和女儿几个月后搬进了一户同样热情善良的中国房东家。环境整洁宽敞,不用通过房东的客厅,可以直接从地下室走出门的房子。两个房间,分享一个卫生间,还有自己的厨房和巨大的客厅。虽说在美国居住在地下室也很常见,但是对于May来说,心里总觉得有点别扭。

9年11月初,May意外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位声音干净利落的女士:“你好May,我看了你的简历。你来面试吧,我们聊一下。”

如约来到办公室,May面试的是在一家语言学校担任中文教员的工作。电话那头的女士和她想象的样子如出一辙。年近70岁的一位老太太,带着一副金色边框眼镜,花白短发。言辞干练并且严厉,但是能感觉到她很善良。老太太名叫Monique,是年轻时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移民,后在美国结婚生子。

刚见面,Monique推了一下眼镜,稍微打量了一下May便说:“你下周一开始教课吧!去马里兰州的教学工作点。”May很诧异:“您还没面试我呢?”Monique仍旧带着严肃的表情,回答:“对,我来问你几个问题。”

Monique很有学识,曾在乔治城大学担任德文和法文老师。大学项目取消后,就加入这家语言学校担任副校长。谈妥了教课时间和内容,Monique突然问道:“你有绿卡吗?可以去办理入职手续了。”May说:“我是B1-B2签证。”Monique有些疑惑:“那这样行吗?”May立刻回答:“这样吧,您不用担心给我发薪水的事情,我就想作为志愿者来工作。”May想着在家呆了这么久,有点焦虑,打心底希望能有些事儿做,有个盼头。老太太声音变得柔软起来,很感动的和May说:“你不要着急,我们来找律师,帮你办理工作签证。”

Monique就职的语言教育学校成立24年来,从未帮外国人办理过工作签证。对于May的这个特例,学校同事们都不知所措,甚至不理解。Monique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学校的校长和董事长很疑惑的表示:“我们学校可以教学的老师很多,为什么要花大力帮忙她办理工作签证?”好在Monique的态度非常强硬,力排众议,说服了校长和其他校董事会成员。

May非常感谢这位贵人,也问过Monique为什么要帮她。Monique对May说:“和你一见面,就觉得你工作努力,为人正派。”在接触的这段时间里,发现同为单身母亲的经历,让她们俩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

单亲美国打拼不敢生病没资格生病

女儿是美国公民身份,到了美国后很快申请到了医疗保险。但是May三年中一直是没有保险的状态,直到奥巴马健保全民推行后,才办理了保险。众所周知,如果在美国看病没有保险,一个小病都要付上一笔不小的费用。对于May当下的状况,是承受不了的。

May回忆说:“我当时不敢生病啊!不光是当时,我现在也还是这种感觉。虽然孩子的父亲很爱女儿,但是毕竟不能在身边照顾她。我就是孩子的支柱,潜意识告诉我不能生病。我没有资格生病!”

May是一名素食者,在刚怀上女儿五个月的时候,就不想吃荤菜了。到现在已经坚持吃素20多年了。她说当时没有保险的时候,有个信念:“我的肠胃容易生病,我吃素比较简单和清淡。”

被疑造假贵人离职空前的恐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提交了工作签证的申请后,移民局认为May的这份资料可能是造假的。因为简历上显示她曾经在中国的IBM和摩托罗拉担任公关职位,而且在中美都做过记者,也出版过书籍。这个人,怎么会到美国来做一份一个小时$20美元的工作呢?移民局觉得要不May这个人是造假的,要不学校是假的,要不全是假的!

带着怀疑,移民局三次打回申请,不断地要求她补交材料,甚至要求语言学校提交其他中文老师的简历和说明。在没有和May本人有接触的情况下,移民局实在无法相信本应该担任高管职位的这个人,为什么要做这份简单的教学工作?

在Monique不断的努力推动下,语言学校人力资源部把学校其他有硕士或是博士学位的老师简历发到了移民局。同时,一并提交了学校的教室、前台、办公大楼的照片。

学校这“大费周章”的举动给May带来了巨大的感动。但是,无形中也引起了一些同事的不满。例如负责给老师们排课的经理,冷不丁的会给May脸色看,或是少安排一些课。要知道,老师的收入和安排的课数是直接相关的。

9年11月16日入职后,第一堂课是距离住所45分钟车程的教学地点。客户大部分是来自政府或是公司指派学习,年轻人居多,完成课程后往往需要参加相关语言水平考试,因而对于课程内容要求很高。

May在美国的第一台车是97年的老本田雅阁车,她笑笑说:“是转了三手的车了。”那时候她才刚拿到驾照两个半月,提心吊胆的开车到达教室后,马上就开始上课。一开口就是5-7个小时,还需要保持极高的耐心和随时纠正学员发音和语法。May时不时顺手摸摸红肿的嘴角,因为上课时说过太多的话,嘴角一直是开裂和红肿的状态。

距离上交申请材料已经过了七个月,工作签证还没有批下来,移民局一再要求May补充材料。她有一天打电话联系Monique询问排课事宜,没想到无论是工作手机,还是办公室座机都没人接听。May非常着急,很快从前台那里得知Monique刚刚辞职。最终在个人社交账号上才找到了她。原来由于董事长要准备退休,一些人员的变动,迫使Monique突然辞掉了工作。

May第一次感觉到了空前的无依无靠的恐惧。加上工作签证迟迟未批下来,她生怕被拒签后,被迫丢下年仅14岁的女儿立即回国。

说来奇怪,心里面最恐惧的一天夜里,她竟然梦见了生平从未见过的外公,朦胧中他低沉和缓的声音从梳妆台上面,他的肖像那儿飘了过来,很轻很慢,很清楚。说的大多是一连串的四字成语,优雅无比,大意是鼓励她要对自己有信心。外公最后反复重复了一句话:“你会成为我们家第一个在美国工作的人。”

后来,在Monique仅仅离开一周后,May的工作签证就顺利的批了下来。

经济压力不痛苦事业空间的委屈

曈曈很争气,克服了英语障碍,成绩也慢慢跟了上来。在学校里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担任了几个社团的负责人,越来越融入当地的生活。May有时间就会带着曈曈去博物馆看看,去公园走走,去大学参观,一同认真感受这片全新的土地。

May在语言学校的收入不固定,第一年挣了$9,美金,最高的一年也就$19,美金。虽说属于低收入户标准,不用报税。但是付完房租和基本生活开销后,几乎就所剩无几了。May停顿了几秒,感慨道:“经济方面的确有很大的压力,但是对我来说构不成痛苦的地步。痛苦的是感觉自己委屈了,应该有更大的事业发展空间。”

情绪一直都很平静的May,语速加快,继续讲起了自己对工作的失落。她说:“学生们对我的评价非常高,按照学生的反馈,我的收入应该高很多。我非常感激学校热心的为我办理了工作签证,但是我的主管对我没有这么多的认可。”

小荷已露尖尖角母亲绚烂的艰辛

年,我再次遇到母女俩时,曈曈已经从初来美国那个青涩的小女孩,出落成了身高公分的高中生。言谈举止间有妈妈的影子,谈吐大方,态度谦逊也充满了自信。正在申请大学的她,积极的准备雅思考试。同时也对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周末都会扛着画板外出学习。

图说:曈曈作品展示

而May一度笼罩在失落的情绪中,像是一朵失去光照的向日葵,暗淡低垂,怀疑自己是否换了一个新的环境就不行了?

曾帮助May出版第一本书的德国伯尔基金会中国区老板,邀请她编写出版第二本手册,是关于非官方机构(NGO)与企业沟通的。一些国内的草根组织虽对工作充满热忱,但尚不具备完善的业务能力和经验,不知道如何去和大公司谈判和沟通。这本书的出版旨在用作NGO能力建设的免费教材之一。

这个消息无疑给她沉寂已久的内心,带来了巨大的波澜和希望。她重拾了久违的使命感,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开始编写这本书。有一连三个月的时间里,她都持续着这样的时间表:

2:00am-3:00am:起床写书,写到五点左右停下来。

5:30am:给曈曈做早餐,准备带去学校的午餐。

6:00am-7:00am:叫醒女儿,开车送女儿去学校。

7:30am:马不停蹄的开车赶去语言学校工作。

说到这里,May摇摇头,说:“我好困啊,每天开始工作前直到下午两点下班,喝了好多好多好多的咖啡。”下意思地又摸了摸自己破裂的嘴角。想必过多用咖啡提神和拼命的说话,给她的身体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2:30pm:接曈曈放学回到家。只有在这段时间,可以让她小睡片刻。整个人都散架了,她往往是一头扎在枕头里,就沉沉地睡过去了。

5:00pm:开始准备晚餐,陪女儿做功课,打扫卫生。自己稍微抽空再写一会儿书。

11:00pm:睡觉

没想到看似紧迫,让人疲惫不堪的日程表,却让May有了意外的收获。她说:“其实这样规律的日子特别好,真的!人只要在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只需要睡4-5个小时就足够了。”

或许是这样吧,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让自己过多的陷入自恋和自怜中。而吃的精细,睡的久才觉得过得好。古人一天只吃两顿,过午不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规律的作息反而会减轻人体的负担。

在国内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那些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猎头公司高薪挖她跳槽。May想起那时的自己,像只“骄傲的小孔雀”,从不肯轻易低下头来。而美国这段常常碰壁的找工作经历,对于一个从小抱有强烈自尊感的人来说,挫败和落差才是心里最沉痛的一块大石。看着女儿亭亭玉立的健康成长起来,自己已迈入中年。青春失去了,事业错过了,似乎什么都没有了。

好在精神食粮能丰盈人生!编写这本书给了May极大的鼓舞,让她找回了自己的价值。那种令人沉醉的狂热促使她为了写好这本书,甘愿牺牲自己所有的时间。她通过邮件和Skype的形式采访了几十家国内草根组织,对收集来的案例一一进行分析,写入书中。在采访与沟通的过程中,她没有告诉对方自己人在国外,否则很可能是没有人相信她可以用心分析这些案例,写出完整的一本书来的。

中途她也飞回国内参加了一个公益组织年会,在会上采访了多家草根组织并且发放了调查问卷,以收集案例。回到美国后,通过Skype进行第二次、第三次的后续采访后,对方仍旧不知道May人是在国外。最终收集了37个案例,完成了这本培训手册。

巧遇“老灵魂”不冒险就“死路一条”

May对于每个时间点都记忆深刻,可能是一直保持着新闻媒体人对发生事件的敏锐。有四个11月份对她很重要,一个是8年11月她的第一本书出版,一个是9年11月份她开始教中文课,年的11月份出版了第二本书,还有就是的11月份遇到了现在的老板Ed。

在为女儿奔波联系雅思考点的时候,May机缘巧合下遇到了曾经经营语言学校,年届80的Ed。Ed有着一颗有趣的“老灵魂”。出生于欧洲贵族世家,母亲随外交官父亲移居纽约期间,生下了一女一儿,日子过得倒算安稳。名校毕业后,Ed在政府工作了20多年后,辞去了政府的稳定工作,开始自己创业。喜欢艺术,擅长写作,热爱旅游和运动,在79岁的年纪还飞过滑翔翼。

Ed曾经营的语言学校是华盛顿特区最大的语言学校,有个语种,在亚洲有三所分校,是May当时就职的语言学校最大的竞争对手。May说:“如果刚来美国时,是去Ed的语言学校求职,那么很可能他会安排我更重要的工作职位,可能发挥的空间更大,能获得更多的工作上的认同,但是牺牲的就是曈曈。在另一所语言学校从事中文教学工作虽然收入朝不保夕,优点却是可以和主管商量上课的时间。我就可以早下班去接孩子放学,以便更好的照顾她。”May抿了一下嘴,点点头,表示一切都是天意,安排好了的。

结缘Ed前不久,他已经把语言学校卖掉,正准备带着自己的电影团队去非洲塞内加尔拍摄一部妇女题材的纪录片。朋友介绍May去参加Ed的面试,希望她可以作为中文翻译随摄制组一同前往塞内加尔,采访一些在非洲工作的中国商人。面试那天,Ed事先嘱咐May带上简历。May拿上了简历,突然想起还有很多发表过的文章和书籍。她发现自己发表的东西已有一麻袋,“狼狈”地提着装满两个大购物袋的材料去面试。Ed居然忘了带老花眼镜,只好请May一字一句地读了她的简历。Ed对她十分满意。但由于May当时是在帮助女儿冲刺大学的阶段,不能参加非洲之行。May对Ed表示只要电影团队能带回采访中国人的录影,她就可以很好的整理和翻译出来。

两个月后,Ed带着团队回到了美国,立刻电话联系了May:“我必须要向你道歉,我们在非洲连一位中国人都没有找到。真抱歉,没有办法给你工作做了。”May觉得这位长者挺真诚的,笑笑表示理解,没当回事儿。

在一段时间的接触后,Ed突然提出想具体聊一个项目。见面时,Ed开门见山,很认真地问:“May,你可以把你的中文教员工作辞掉吗?我会帮你担保绿卡,希望你可以过来全职帮助我们工作。”

May吓了一跳,还以为是让她去帮忙拍电影。她想也没做过这工作啊?于是便笑了起来,但Ed说:“我想办一个小小的私人慈善基金会,我不懂这个。你不是在中国做过公益工作吗?不是还出过书吗?你有经验,你来加入我们的团队吧。”此事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图说:梅月(红衣者)与老板Ed(前排左三)在华府塞内加尔使馆举办纪录片首映式后,与工作人员聚餐并合影留念。

May想着总不能一辈子做一份不稳定的教学工作吧,还要负担女儿庞大的大学学费。虽然新工作前途怎样尚无法得知,但假如不冒险,肯定是“死路”一条。她欣然接受了这份工作!对于Ed能提供这个她很喜欢的全职工作机会和愿意担保绿卡的举动,May非常感动和感激。主动提出不希望麻烦Ed,即将满21周岁的女儿可以帮她担保绿卡。后来她才发现,为此决定,她又一次付出了代价。

延签证陪读妈变留学生

May喜欢养些花花草草。女儿“先斩后奏”领养的猫猫,成了家里另外一个孩子。她和女儿常一起作伴,看电影,爬山。

年3月,曈曈顺利考入集艺术与设计学科为一体的世界顶尖设计学院,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IslandSchoolofDesign)。

图说:母女俩于年摄于女儿校园附近。背景为罗得岛设计学院景观建筑教授的向日葵田野作品。

当年9月,把女儿送进大学后,她开始给新老板Ed工作。律师朋友提前帮她向移民局提交申请,将她的工作签证从语言学校转到Ed的慈善基金会。律师朋友告诫她:“如果工作签证办理不顺利,你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回到语言学校去教课。”所幸后来工作签证的转移非常顺利。

在距离女儿年满21岁还有2个月零3天,May的工作签证到期了。在律师朋友的帮助下,为了延续签证,在一所大学选修了两门MBA的课程。周而复始,又进入了紧迫的日程安排中,一边全职工作,一边周末上课。

May感叹:“到了美国后,最深刻的感悟就是有时候不得不低下头来,学会谦卑。”每一天过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做每一件事情。

年4月,提交申请51天后,May正式获得绿卡。

命运之神眷顾愿母女俩心想事成

近期,我见到母女俩的时候,她们的状态特别好。女儿放假在家,母女俩一起研究烘培一个网红蛋糕,但是说是烤焦了。May对目前的工作状态也很满意,老板Ed给了她在工作上的极大肯定和尊重。他们的慈善机构已经资助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亚洲、非洲、美洲九个国家12,多名弱势群体,主要是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包括好几位身患残疾的蒙古国少儿,还完成了十几部纪录片的摄制。此外,May帮助老板策划和出版了两本书,目前正在策划第三本书。

图说:May于年在蒙古乌兰巴托尊质假肢厂与慈善项目工作人员和患者合影。

母女俩租了一套公寓,面积不大,但是收拾整洁。早晨阳光透过窗户洒落到屋内,非常温暖。聊天回忆起曾经居住过7年地下室的日子,给她心里留下了阴影,不再愿意去租地下室的房间。甚至到朋友家玩,还会和女儿开玩笑的说:“这房子真的挺好的,但是怎么有地下室啊?以后我们要是买房子,坚决不买有地下室的。”

作者与梅月对话回顾过去期盼未来

后悔到美国吗?女儿有过失落的感觉吗?

我不后悔!但是曈曈,我觉得她还是有一些落差感。年的暑期,曈曈回到国内,看望了很多亲戚朋友。她发现周围的人生活条件大大提高,物质生活上都比较富足,有的家里甚至装修得金碧辉煌。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过“大富大贵”的那种生活,而是她觉得妈妈失去了太多。如果一直留在国内的话,是不是会过得好一点?

在美国有没有接触其他的陪读妈妈?

在曈曈上大学之前,我很少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angdand.com/wlbtly/197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